在经历完业绩直线下坠的2022年后,时至今日信义玻璃(00868)的基本面仍未止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信义玻璃披露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财报显示,报告期内信义玻璃实现收入126.21亿港元,同比下滑了7.5%;归母净利润21.48亿港元,同比骤降35%。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同期受下游需求波动叠加疫情影响信义玻璃的业绩基数本就已处在了较低位置,而如今新出炉的23H1财报显然宣告了公司基本面距离拐点依旧遥远。
信义玻璃成长性“褪色”,随之而来的公司股价走势也是连下台阶。以当前股价计算,当前信义玻璃股价较之2021年时的股价高点已跌去60%+。
产品价格承压业绩延续跌势
作为玻璃行业的“老兵”,信义玻璃在业内已经摸爬滚打了三十余年。自2012年将光伏玻璃业务单独分拆上市后,信义玻璃逐步形成了“三块玻璃”(即浮法玻璃、汽车玻璃、建筑玻璃)并举的业务格局。
就以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浮法玻璃无疑可算作是信义玻璃的支柱业务。数据显示,上半年浮法玻璃实现收入80.2亿港元,占公司总的收入比例达到63.5%。同期,公司汽车玻璃、建筑玻璃的收入分别为29.95亿港元、16.7亿港元,对应收入占比为23.7%、12.7%。
基本面“偏科”,这其实也是信义玻璃业绩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开资料显示,浮法玻璃应用广泛,但整体而言其需求受到地产竣工的影响较大。
众所周知,2022年以来地产行业受疫情及资金紧张影响,项目交付周期延长,这使得浮法玻璃的需求遭到了阶段性冲击,价格走低、库存高累。进入2023年,由于下游房地产行业持续疲弱,浮法玻璃的市场价格仍以下行趋势为主。
受此影响,23H1期间,信义玻璃的浮法玻璃业务的收入降幅达到了13.12%。而作为对比,同期信义玻璃的汽车玻璃、建筑玻璃两大业务的收入分别增加了1.6%、9.2%。
盈利方面,信义玻璃的压力更是愈加凸显。报告期内,信义玻璃的毛利润为36.6亿港元,同比减少了30.2%;对应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38.4%骤降至29%。而分板块来看,信义玻璃的三大业务盈利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又尤以浮法玻璃业务的毛利率降幅最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若回溯往绩,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信义玻璃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成长股。
数据显示,2018-2022年间,信义玻璃的收入分别为160.14亿港元、162.58亿港元、186.16亿港元、304.59亿港元、257.46亿港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37亿港元、44.78亿港元、64.22亿港元、115.56亿港元、51.27亿港元。若剔除2022年的数据,2018-2021年期间公司收入及归母净利润的CAGR分别高达23.9%、39.7%。
产能扩张可否对冲疲软需求
就现阶段而言,浮法玻璃的行业逻辑修复恐怕仍尚待时日。
根据隆众资讯的数据,7月国内浮法玻璃的均价为1870元/吨,环比上月减少了6.07%,价格依然疲弱;库存方面,至7月底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4646.5万重箱,环比6月底减少了16.64%。
从7月的数据来看,在下游补库带动下,生产企业出货好转,浮法玻璃的产销率明显提升,行业整体库存连续去化,但价格层面却仍是以震荡下跌为主,底部特征依然明显。而临近月底,补库阶段性完成,叠加台风天气干扰,市场成交更趋清淡。
而展望后市,鉴于浮法玻璃供给增加的势头料将延续,同时需求改善的程度未明,此外在台风造成的强对流天气干扰下,市场整体供需博弈预计仍维持激烈态势,短期内浮法玻璃行业想要摆脱弱势恐怕殊为不易。
业绩骤降,行业亦难寻反转迹象,但好消息在于身处周期底部的信义玻璃正在积极扩张产能。在智通财经APP看来,尽管此举或许无法在短期内对公司的利润端产生正面影响,但中长期来看则有望巩固公司在浮法玻璃领域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业内的市占率。
据了解,今年6月信义玻璃在重庆收购了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合计1400吨;此外,公司还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除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工业园外,信义玻璃还在印尼泗水新建工业园,并预计将在明年第三季度有两条产线投产。而截至今年6月底,信义玻璃共有40条生产线,按日融化量来计算,公司在中国济全球的市占率可达到13.5%、8.8%。
不过,诚如公司财报所展现的那样,身处周期性行业,信义玻璃仅凭规模优势并不足以抵消周期下行的压力。不论是对于公司自身还是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而言,耐心等风来大概依然会是无奈的“选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