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资料图片)
6月16日,“发现最美铁路 穿山越海情”网络宣传活动在福建厦门启动。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福建省委网信办、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承办。
来自中央网信办,中央和福建省内主流网络媒体、网络正能量宣传骨干等组成的发现团,将深入福厦、福平铁路及新建福厦高铁沿线,进行为期4天的行进式采访,近距离感受清新福建福地之美,发现新时代铁路发展的成就之美、担当之美、奋斗之美、文化之美。
移山之力,半生邮集积攒一部铁路史
16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厦门北站。新站房宽敞明亮,气势恢宏,海浪流线造型尽显曲线之美。穿过环形长廊,是正在运转的老站房,乘客正在大厅广播以及铁路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进站。
厦门北站新站房。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老站房旁静立着一块展板,印满了书信、摘报、票证、印章等收藏品,记录着厦门铁路枢纽和时代的发展变迁。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这些藏品的主人,82岁的蒋明生。他于1962年参加铁路工作,退休前是车站工程师,由于热爱收藏,年轻时就开始收集“铁味”藏品。“他会花很多心思,有好多图画都是他自己设计、自己印刻。”铁路相关工作人员提到蒋明生,满是敬佩。
铁路收藏家蒋明生。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1957年,厦门站修建完毕,鹰厦铁路竣工通车。它北起鹰潭站、南至厦门站,全长705公里,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那个时候的速度和现在不能比,70年代到80年代初时,从厦门到上海要28小时。”蒋明生回忆,厦门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痕迹,“蒸汽时期的站台票”“动车时期的站台票”等,他都有记录收藏。
铁路交通对于厦门经济发展的掣肘,还可以从厦门海堤纪念馆做进一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厦门还是一个孤悬在外的海岛,与大陆之间只能通过船只驳运,交通非常不便。1955年,根据陈嘉庚先生的建议,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厦门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抛石为堤,建成了总长2200多米的高集海堤,加上次年建成的集杏海堤,合成十里长堤,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厦门海堤纪念馆。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当时建设第二条海堤时,建好之后又被大浪冲毁,我们就用小碎石块装在大笼子里,使得每个笼子的重量达到5吨重以上,在行船的过程中利用反复摇晃,然后把绳子拉上来……”讲解员向记者讲述了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突破,“水下爆破技术属于世界首创,这种做法是将炸药由人拿着沉到水下,进行水下爆破夯实。”
1957年,鹰厦铁路从厦门海堤铺进厦门岛,结束了厦门岛不通火车的历史,此后三十多年成为厦门岛对外联系的唯一生命线。
如今,厦门从只有一条鹰厦单线的铁路匮乏城市,跻身为铁路大市,铁路的大跨越、大发展,增强了厦门的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带来了旅游、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科技之魅,无人码头暴雨中自动化运转
16日下午,厦门有雨。记者随发现团走进中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集装箱“方块”整齐摆放,无人操作的码头内,机器在滂沱大雨中正常运转,一个个色彩艳丽的集装箱被抓起、转移。
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上,自动化设备在雨中正常运作。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是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也是我国首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其远程作业、智能、安全、可持续的特点成为业界口碑,因“作业时码头堆场空无一人,设备却能正常运转”而被戏称为“魔鬼码头”。
海港联运项目是厦门远海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位于厦门海港沧港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铁路专用线、铁路装卸场、铁路货场(包含仓库、露天堆场)及配套设施、设备等。
“海铁联运建成后,效率会有很大提升,码头从装卸到生产运营,全程无人,自动化运转提升了运营效率,可以做到全天二十个小时生产不间断。”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温明成说道。
据漳州车务段海沧站站长赵励强介绍,“海铁联运项目将是中国第一条垂直岸线直接进入码头作业区的铁路专用线,是福建省唯一将铁路支线延伸至码头作业区的集装箱码头,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可实现自动化装卸的海铁联运项目。”
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上,自动化设备在雨中正常运作。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厦门铁路建设中,科技魅力的展现不止在自动化。“新建厦门北站融合了厦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采用2000处弧形,设计150种弧形尺寸、100种弧度,充分展现曲线之美。”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北站项目部副总经理王辉介绍,新站房候车大厅的吊顶,为四段式海浪流双曲造型,与波浪形屋盖曲线同步起伏,连续最长约256米,最大弧长53米,高差11米,车站因此成为全国铁路站房公共空间吊顶弧度最长、高度最大的高铁站。
“厦门北站建设过程中,东南铁路公司积极引进自动化收面机器人、自动焊接机器人等15项智能设备,充分发挥BIM技术在直通建中的应用,攻克了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东南沿海铁路福建公司厦门指挥部指挥长陈其强说道。
经济之链,“一小时经济圈”串起“黄金纽带”
福建地处东南地区,是革命老区,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闽地山多路险,“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让福建素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一说,交通不便制约着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十余年来,福厦、向莆、厦深、合福、福平等铁路新线陆续开通运营,福建从路网末端变前沿,率先在全国实现“市市通高铁”后,铁路脉络进一步向县域延伸。截至2022年12月底,福建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230公里,铁路连线成网,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海铁联运建成之后,可以辐射到整个福建地区,甚至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外省,将来也会建立水、陆、铁三位一体的交通模式,为厦门海铁联运带来更大的增量。”温明成说道。
赵励强预计,“此海铁联运项目建成之后,铁路疏运量可达到248万吨/年,集运量225万吨/年,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铁水联运运输规模的扩大,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建厦门北站建成合并后,厦门至福州将从90分钟缩短至50分钟,”王辉表示,新站总体规模将达到13台27线,年旅客发动量达5000万人次,是现在的2.8倍,“将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有效强化厦门市对外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厦门对沿线城市间经济和交通联系”,为福建沿海打造福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和厦漳泉“半小时交通圈”提供强劲动力,东南沿海城市将串联起一条联动发展的“黄金纽带”。
“福厦高铁是东南沿海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其强表示,其建成通车后,有利于增强海西经济区辐射力,强化福建省对外高速客运网,并在促进沿线城市开发、路网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