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今日热讯:理解 net device Ingress 和 Egress 双重角色

2023-03-11 05:06:59

来源: 腾讯云

大家好,我是二哥。本篇 3700 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下面是内容概览。

本文是书稿《图解 VPC & K8s 网络模型》其中一篇。书稿还在继续写,进度不快也不慢,因为二哥不急也不躁。好肉需要慢炖,好书需要多磨。


【资料图】

为什么要单独讲这个话题呢?因为我在和同事讨论 K8s 网络尤其是网络数据流向的时候,会反复提及到网络设备,无论它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而网络设备在我们所讨论到的数据流场景里,时而在接收数据,时而在发送数据。也就是说它同时扮演着双重身份:Ingress 和 Egress。

另外我在整理 eBPF 相关的内容,尤其是 tc eBPF 的时候,再一次发现如果不能准确地在数据流中识别出网络设备是 Ingress 还是 Egress ,就无法将代码逻辑和实际运行结果对上号,更勿谈能理解tc eBPF 了。

这样的双重角色扮演就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带上面具在错综复杂的网络里面东躲西藏,肆意玩耍。而当你好不容易抓到它时,却让你猜猜此时此刻他是谁。

简单来说:对于网卡而言,无论它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对于 Ingress 角色,它是首先触碰到数据的人,而对于 Egress 角色,它是最后一个碰到数据的人。

本文我们从一个简单的物理网卡开始,然后对 veth、 bridge 还有 tc eBPF ,分别展开聊聊:

当网卡扮演 Ingress 角色时,它从哪里接收数据,又将数据递交给了谁?当网卡扮演 Egress 角色时,它从哪里接收数据,又将数据递交给了谁?

1. 单个物理网卡

图 1

这是一个简单的图,图中有一张物理网卡。我们的台式机通常是这样的配置。橘色的线代表着输入流程,而蓝色的线表示输出流程。

1.1 输入流程 Ingress

对于这张网卡而言,输入过程伴随着以下几个重要的事情:物理网卡首先接收到物理信号 -> 物理网卡通过 DMA 机制将数据保存至其专属的 RingBuffer 里面 -> 向 CPU 发起中断 -> OS kernel thread ksoftirqd/x 不断地消费 RingBuffer 里面的数据。

这里的 ksoftirqd 是一个内核线程,每个 CPU 一个,x 为 CPU 编号。如 ksoftirqd/0 为 0 号 CPU 上运行的内核线程。

ksoftirqd/x 将数据以 skb 为处理粒度依次穿过链路层、网络层、TCP/UDP 传输层 。不过 skb 在链路层和网络层还可能直接 forward 给其它网卡,那这样的话传输层就不会收到这个 skb 了。

整个过程如图 2 所示,你可以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标号 1 及 1.x 为数据输入和生产过程,这是本文的重点。而标号 3 为数据消费过程,它带着 skb 从入口处的 net_rx_action() 沿着协议栈由底向上穿越协议栈,这个过程对本文所述的所有 Ingress 场景都是通用的,故后文不再赘述这部分。

图 2

总结:当物理网卡扮演 Ingress 角色时,它从主机外接收数据,将数据递交给了环形队列,然后由 ksoftirqd/x 进行后续的处理,这个处理过程也称为网络栈下半部分。

1.2 输出过程 Egress

从图 1 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来,对于输出过程,数据来源有两种,分别是通过 ip_forward() 过程和通过 ip_local_out() 过程送过来的数据。我们还会发现,在发送数据的路径上,这两个过程只是起点有些不同,剩下的路程大家都一样。

ip_forward() 过程与 skb 在 IP 层路由结果强相关。如图 3 所示,具体来说经过路由的判定,可能需要把 skb forward 至本机网络设备或者网络中的其它主机处理,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将 skb 送往本机的一个网络设备。

图 3

而 ip_local_out() 过程则对应了本机进程通过 socket 发送数据的场景,如图 4 所示。这张图最后标注的“触发 NET_RX 类型软中断”是数据已经被网卡发送完后发生的事情,中断的目的是为了清理 skb ,略过不表。

图 4 ,图片来源:“开发内功修炼”公众号

总结:当物理网卡扮演 Egress 角色时,它从本机 TCP/IP 协议栈接收数据,将数据通过驱动程序送离本机。

2. veth-pair

是不是觉得单个网卡的场景其实很容易分辨出来 Ingress 和 Egress ?

别得意,我们来加点难度。我们知道 K8s 的默认 CNI flannel 用到了 veth 。veth 是什么以及它的特性二哥就不细说了。我们聊一个话题:图 5 中,当左侧进程向右侧进程通信发送数据时, 左端的 veth_left 是 Ingress 还是 Egress ? 右端的 veth_right 呢?

图 5

结合图 5 上的箭头示意,答案应该不难猜。对 veth_left 来说,它扮演的是 Egress 角色,因为进程需要通过它把数据发送出去。对 veth_right 而言是 Ingress ,因为它需要负责接收数据并把它送给右侧的进程。

下一个问题:既然 veth_left 扮演了 Egress 角色,流量从离开 network namespace 1 之后去哪里了?既然 veth_right 是 Ingress ,那它从哪里接收到流量的?

答案都在图 6 里面。图中标号 2 及 2.x 在进行数据发送的工作,都属于 veth_left 的 Egress 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生在 network namespace 1 里面的,函数调用栈和图 4 一样。而标号 3 为数据消费也即 veth_right 的 Ingress 过程,这个过程和物理网卡一模一样。

更多详细讲解请参考《看图写话:聊聊veth数据流》。

图 6

总结:既然 veth 是一对虚拟网卡,那我们把对它俩的总结放在一起。

当 veth 网卡扮演 Egress 角色时,如图 7 中的 veth_left,它从其所在的 network namespace TCP/IP 协议栈接收数据,并将数据递交给了 per CPU input_pkt_queue 队列,并触发软件中断。

当 veth 网卡扮演 Ingress 角色时,如图 7 中的 veth_right,它并没有物理网卡那种环形队列,而是由 ksoftirqd/x 直接从 per CPU input_pkt_queue 队列读取 veth_left 塞进来的数据。

veth_left 和 veth_right 共享了同一个 queue 。典型的生产者 / 消费者设计模式的即视感有没有?

图 7

3. bridge

上一节,二哥把 veth pair 单独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观赏。可它们终究不是花瓶,它们被创造出来是要有实际使用价值的。veth 典型使用场景就是把一端插入到 bridge 里面,如图 8 所示。

从 veth 的特性来说,流量从下图 veth1-left 流出后,会进入 veth1-right ,这也就意味着流量进入了网桥。

我想这个时候你可以确定 veth1-left 是 Egress ,而 veth1-right 是 Ingress 。那么对于 bridge 的 Port 1 和 Port 2 呢?再进一步,对于 veth2-left 和 veth2-right 呢 ?

图 8

其实对于 bridge 这种虚拟的网桥,它的 port 口也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说得更直白一点,在内核里它就是一个数据结构:struct net_bridge_port 。这个结构里有 3 个重要的成员:br / port_no / dev 。下面的代码用于插入网络设备到 bridge ,这 3 个成员的作用显而易见。

//file: net/bridge/br_if.cstatic struct net_bridge_port *new_nbp(struct net_bridge *br,          struct net_device *dev){  //申请插口对象  struct net_bridge_port *p;  p = kzalloc(sizeof(*p), GFP_KERNEL);  //初始化插口  index = find_portno(br);  p->br = br;  p->dev = dev;  p->port_no = index;  ...}

对于图 8 来说, Port 1 (net_bridge_port) 就是一个粘合剂,左手 bridge ,右手 veth1-right 。理解了这点也就明白了对于 bridge 的 Port 而言,它是没有所谓的 Ingress 和 Egress 的概念的。

Port 1 接收数据其实是 veth1-right 在 Ingress,而 bridge 把这个流量 forward 给 veth2-right 时,veth2-right 其实在扮演 Egress 角色。那流量从 veth2-right 传至 veth2-left 的过程和 veth1-left 向 veth1-right 发送数据的过程是完全一样的。

总结:当 veth 这样的虚拟网卡插入在 bridge 上时:

图8 中 veth1-left 扮演 Egress 角色,它从其所在的 network namespace TCP/IP 协议栈接收数据,将数据递交给了 per CPU input_pkt_queue 队列,并触发软件中断。

veth1-right 扮演 Ingress 角色,它并没有物理网卡那种环形队列,而是由 ksoftirqd/x 直接从 per CPU input_pkt_queue 队列读取 veth1-left 塞进来的数据。当 ksoftirqd/x 把流量送至链路层时,从 br_forward() 开始进入 forward 流程。这个流程的效果就是流量从 veth1-right 转至 veth2-right 发送出去了。

那自然 veth2-right 这个时候就扮演了 Egress 角色,veth2-left 扮演了 Ingress 角色。

4. veth-pair plus

如果你没有晕的话,那抖索一下精神,我们开始 veth-pair 的进阶版。

上一节我们看到 veth 和 bridge 搭配使用的场景。veth 另一端一定要插在 bridge 上吗?从图 9 你也看到了,答案是:不一定。

图 9

现在我们知道,在图 9 中,从 container-1 发出的流量经过 veth 发出后,veth-p 会以 Ingress 角色开始接收。根据前文的解释,当网卡进行 Ingress 时,流量会被 ksoftirqd/x 送往协议栈进一步处理。这个处理的过程当然也就包括了图 9 中的路由过程。

图 9 这里巧妙的地方是:流量是产生于容器内,但对这份流量的路由却发生在主机 root(default) network namespance 里面,使用的也是主机的路由表。如果路由结果发现需要把这份流量发往其它主机,那自然流量就从主机的 eth0 这个网卡设备离开了。在这个过程中,主机其实扮演了网关的角色。

说到这里,你能理解图 10 的工作过程了吗?它是 K8s host-gateway 网络模型,顾名思义,这种网络模型以 host 为 gateway ,更具体地说,host 的 root network namespace 充当了路由的角色。

图 10

5. tc eBPF

如果你对 tc 和 eBPF 了解得不多或者不感兴趣,可以跳过这部分。

以 Cilium 为代表的 K8s CNI 提供商一直在尝试使用 eBPF 代替 iptables 以便优化服务网格数据面性能。其中 bpf_redicrect() 函数即为其中一项优化产出。

bpf_redicrect() 函数的特性用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当 veth Ingress 时,将流量直接通过 bpf_redirect() 重定向到另一个 veth Ingress。如图 11 所示。

不过如果你对 veth pair 哪一端在何时会扮演 Ingress 角色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的话,上面这句话其实会把你绕晕。

图 11

但在看完二哥这篇文章后,希望你不会再晕了。在图 11 中,从右下 Pod 出来的流量会流到位于 host network ns 这一端的 veth 上,这个 veth 是以 Ingress 角色工作的。

你看到在它身上附上了一个 eBPF 小蜜蜂图标,表示这个时候 eBPF 程序会介入执行,执行的结果就是流量被直接通过 dev_forward_skb() forward 给了另外一个同样位于 host network ns 端的 veth (如图 11 箭头所指的那个 veth),当然对这个 veth 而言,它会扮演 Egress 角色。

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函数调用层次图来表示。

pkt -> NIC -> TC ingress -> handle_ing()                            |-verdict = tc_classify()     // exec BPF code                            |           |-bpf_redirect() // return verdict                            |                            |-switch (verdict) {                              case TC_ACK_REDIRECT:                                  skb_do_redirect()       // to the target net device                                    |-if ingress:                                    |   dev_forward_skb()                                    |-else:                                        dev_queue_xmit()

下面是网易轻舟的一篇文章里面所附的图。它画出了网易轻舟基于 Cilium 网络方案的探索和实践细节,包括跨节点 Pod 间通信、同节点 Pod 间通信、Pod 访问外网等各类常见的场景。

图中 cilium_net/cilium_host是一对 veth pair ,它们在 Kernel 4.19+ Cilium 1.8部署中已经没什么作用了(事实上社区在考虑去掉它们)。

我想有了上面所有的铺垫和知识,至少对标号 ① ② 所示的流程,你应该能看得懂了。

图 12

6. 总结

文末,二哥来做个小总结:

对于网卡而言,无论它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对于 Ingress 角色,它是首先触碰到数据的人,而对于 Egress 角色,它是最后一个碰到数据的人。对于 Ingress 过程,无论是物理网卡还是虚拟网卡,在它接收到数据后,总是通过 ksoftirqd/x 进行网络栈下半部分处理。对于 Egress 过程,无论是物理网卡还是虚拟网卡,在它从链路层那里拿到数据后,总是通过网卡驱动程序将数据送离本设备。Ingress 过程和 Egress 过程在内核中的处理路径完全不同,也更无对称可言。对于 veth ,无论是搭配 bridge 还是用于 host-gateway 场景,在数据流经过的关键位置区分是 Ingress 还是 Egress ,有助于理解系统对数据流的处理行为。tc eBPF 强依赖 Ingress 和 Egress,理解了它们也才能更好地理解 bpf_redirect() 。

关键词:

最新新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