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重庆首条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到1号线、3号线、6号线、国博线、5号线、10号线、4号线、环线、9号线相继开通初期运营,如今,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501公里,迈入世界级地铁城市行列。重庆轨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在城市发展中延伸轨道网,在轨道网中推进城市发展,一座轨道上的都市区正逐步显现。
轨道城 织密线网
重庆起伏的地势和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步一景的城市风貌,也极大影响了交通的发展模式。在重庆,有穿楼而过的轨道列车,在晨雾中穿梭的“云海列车”,还有“开往春天的列车”……从市民通勤车站,到游客观光打卡地标车站,
(资料图)
“上天入地”的轨道交通,载着乘客领略城市的多姿,同样也成了这座城的一道风景线。
轨道交通二号线。重庆交通开投集团供图
轨道交通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空中客车、地铁、轻轨、单轨等。重庆的首条轨道交通线路选择哪种形式?
由于地形独特,在重庆建地铁不仅要入地,还要建高架桥、要过江,建设成本高,需要的资金当时重庆是承受不起的。经过调研,发现单轨的建设周期快,成本相对地铁较低,而且更符合重庆的地形,通过反复分析和比较论证,最终确定重庆更适合建设跨座式单轨形式的轨道交通。
为了更好推进重庆轨道交通发展,在政府各相关部门支持和企业合作下,重庆轨道交通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2000年12月,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较场口~大堰村)全线正式开工;2005年6月18日,2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这是中国西部地区开通的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也是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2007年,轨道交通3号线二塘~龙头寺段、1号线朝天门~沙坪坝段相继开工;2009年,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全面动工建设;2011年7月28日,重庆首条地铁——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小什字~沙坪坝段开通试运营……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12条(段)、501公里,位居中西部前列、全国第8。中心城区中部槽谷形成了“环+放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并逐步自中部槽谷向东、西部槽谷延伸,覆盖机场、高铁站、综合枢纽、各大商圈等重要功能节点。
从最初的“线”,到现在的“网”,从跨座式单轨、地铁,到市域铁路、云巴,再到TOD,轨道交通不仅解决了市民出行问题,其网络也在链接和激活重庆区域的联动发展,推动着轨道交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重庆轨道交通也从最初的引进技术到如今设备国产化、对外输出、制定行业标准。
轨道交通四号线。重庆轨道四号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供图
轨道人 攻坚克难
重庆市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沈晓阳,是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以下简称重庆轨道集团)的第一任董事长,重庆轨道交通的首批建设者和带头人。如今谈及重庆轨道交通第一条线建设的历程,其中的艰辛他历历在目。
沈晓阳回忆,从立项、资金到技术、建设,每走一步都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重庆的跨座式单轨建设花了十多年的时间。
而在重庆建设中国第一条单轨交通,还要解决好车辆、设备、技术的引进问题。
重庆是山城,2号线的建设过程,要比在其他城市难上很多。在佛图关、李子坝一带半山腰上,没有路,施工车辆无法通行,更不用说架轨道梁了。经过不断研究,建设者们研发出了一种专用于无公路地带的架桥机和运梁车,硬是把几十吨重的轨道梁架在了十几米的高空,让轨道交通建设进度更进一步。
“但核心技术没握在自己手里,就要受制于人”。重庆轨道集团高级技师张杰体会深刻。2004年,张杰进入重庆轨道交通行业,开始与单轨道岔打起了交道。
当时,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是国内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国内也没有单轨道岔的维护经验可借鉴。通过请教咨询道岔专业老专家,张杰和同事们收集了海量的测量、比对、绘图数据,不断摸索、钻研、总结,从而编制出《单轨道岔设备维护维修规程》。这一研究成果,为单轨道岔维护维修标准化作业建立了风向标。此后,重庆打破国外对进口道岔设备的长期垄断,形成了完整的单轨产业链条,完成了从标准到研发、运营全链条的国产化,并支撑重庆建成国内首个单轨交通科技示范工程及单轨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在单轨车辆检修方面,以黄德勇为代表的一批技能大师也不断克服种种困难,把当初100%的依赖进口转化为如今95%以上的国产化率,使重庆具备自主设计、研发单轨控制系统的能力,更使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逐渐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轨道交通列车研发、生产方面,2007年,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成立,专业从事跨座式单轨车、地铁车、双流制车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检修运维、零部件制造及机电集成等业务,具备年产500辆、维修300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能力。
“就在去年,重庆轨道车辆研发和应用上实现新突破。市域铁路‘江跳线’通车,是国内首条双流制车辆实现应用的交通线路。”重庆交通开投铁路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列车可在行驶中自动完成交、直流电转换,实现了在中心城区“地铁”模式,周边区县“铁路”模式运营。
江跳线。重庆市铁路集团供图
轨道交通九号线化龙桥站地铁穿楼。重庆轨道九号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供图
轨道桥 独特存在
在重庆,你可以看到“两边跑汽车,中间跑列车”的鱼洞长江大桥;可以看到国内轨道专用桥中跨径最大的斜拉桥——高家花园轨道大桥;可以看到继李子坝站后,重庆第二处“轨道穿楼”奇观的嘉华轨道专用桥。还有获得“詹天佑奖”的菜园坝长江大桥,世界第一座单轨交通专用跨江大桥——渝澳嘉陵江大桥……
据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已运营轨道交通跨江桥梁共12座,包括轨道专用桥6座(3号线嘉陵江轨道专用桥、6号线蔡家轨道专用桥、环线高家花园轨道专用桥、环线鹅公岩轨道专用桥、9号线嘉华轨道专用桥、10号线南纪门长江大桥)、公轨两用桥6座(3号线菜园坝大桥、2号线鱼洞长江大桥、6号线东水门长江大桥、6号线千厮门大桥、环线朝天门长江大桥、10号线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在建线路跨江桥梁共5座,其中轨道专用桥1座(廖家溪大桥),公轨两用桥3座(5号线红岩村嘉陵江大桥、18号线李家沱长江复线桥、18号线白居寺长江大桥)。
在轨道桥的建设中,建设者们也克服重重苦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重庆特色”。
环线鹅公岩轨道专用桥建设过程中,在重庆市城乡建委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重庆轨道集团联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对大桥施工开展科技攻关,确保大桥在营运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中,大桥主塔基础施工先后采用筑岛围堰帷幕止水施工技术、钢-混围堰施工技术、帷幕速凝水泥膏浆专利技术,在汛期来临前安全高效地完成围堰施工,节约工期8个月,为后续风险更高、难度更大的上部体系转换赢得至少1年的宝贵时间,创造了跨长江大桥基础施工新纪录。
为保障长江通航要求,防止船撞桥梁支架,大桥建设不能在长江航道里搭建支架或顶推成梁。建设者们就临时钢塔斜拉成桥,采用“先斜拉,后悬索”体系转换施工工艺,这是该工艺在世界柔性桥梁上的首次运用。
“还有在建项目地铁18号线李家沱复线桥,为‘路轨同层非对称布置的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桥面采用路轨同层布置形式,一侧为市政道路单向4车道,另一侧为双线轨道交通,运营状态下拉索存在索力不平衡情况。为保证主梁横向稳定,在桥梁右侧箱体设置整体压重段来平衡轨道侧二恒所引起的不平衡力。建设过程中也在不断创新施工工艺,提升施工效率,为项目如期竣工奠定了基础。”重庆轨道十八号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轨道都市区 扩围城市发展半径
目前,国家已批复重庆市四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其中,第一轮建设规划及调整方案(2006~2014)包含1、2、3、6号线等175公里线路,均已建成;第二轮建设规划(2012~2020)包含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6号线支线一期和二期、9号线一期和二期、10号线、环线等8个项目,全长约215公里,基本建成;第三期建设规划(2018~2023),包含4号线二期、18号线(原5A线)、5号线北延段等70公里线路,其中4号线二期、5号线北延段已建成;第四期建设规划(2020-2025),包含4号线西延、15号线一期、18号线东延、24号线一期等8条、198公里线路,除7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正在开展建设规划调整以外,其余线路均已开工建设。
轨道交通除了有效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在引领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20年5月,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要求,大力推进主城都市区内部各区互联互通,打造“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根据《规划》,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着力构建对外运输“一张网”,打造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推动出行“同城待遇”、安检一体化票制多样化等。到2025年,成渝地区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同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科学规划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
……
重庆,正通过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上的都市区”引领城市发展。
据悉,2023年,重庆将开工建设中心城区至永川、南川等4条市域铁路和7号线一期等2条城市轨道,持续推进15号线等12条、254公里在建线路建设,开通18号线等城市轨道线路。“十四五”期间,将锚定轨道交通在建及运营“1000+”目标,着力构建内外贯通、普快结合、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孙启凡)
关键词:
轨道交通
重庆轨道交通